2011-03-20

新書*《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看百年前的生活故事

0 意見
平埔族,是一個在我們生活裡,一定都有機會認識到的族群。但也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對其認識通常是最少的,其實我也是如此--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族群的名字是在研究所時修過的課堂當中。

修完課之後,對於其族群的認識也就只停留在老師給的範圍內了。

雖是如此,我倒是在課堂內開始接觸所謂的庶民歷史的概念--也就是鼓勵書寫及紀錄各個族群的故事及傳說,或者把社區內的生活故事及日常點滴透過文字和影像紀錄下來。而不再只是接收歷史課本(也就是所謂官方歷史)的唯一論述。

於是,我就也開始著迷於聽著、看著花蓮許多社區裡的老故事。

那些故事的主角或許已經不在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其樣貌也多有更迭,但我卻在那些花蓮老故事裡感受到自己與居住土地之間的親密感--而這當然也成為我們一直留在花蓮的原因之一。

「把生命活得有歷史感」,是我在這些老故事裡最深的收穫,因為有歷史感,我才知道自己今日所擁有的一切是為何而來,也才知道在人算不如天算的今日,我應該讓自己的生活成為何種樣貌。

因此,當我看完國家圖書館與小魯合作出版的《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時,當然也就被書中的古畫及老故事所深深吸引--這當然是不同於現今臺灣非常流行的談論地方文化的繪本作品。



書中的古畫,倒不是什麼名家大作等級的古畫,其實就是兩百多年前滿清官員「六十七」命畫工編製的《臺灣番社風俗》。畫作裡呈現了平埔族的生活,書裡有:捕魚、捕鹿、捕野牛的生動畫面,以及猱採(即在夏天時爬上檳榔樹與木瓜樹摘取果實),種芋、遊車、刈禾、收貯、乘屋、守隘瞭望、沐兒、讓路、渡溪、教讀、臼舂等。

至於老故事則透過書中的兩位小主角的對話,緩緩的說著--像是在捕魚一頁中,就介紹了平埔族捕魚的方法。

不知道當時的畫工是在什麼樣的心情下完成一幅幅平埔族生活紀實的圖作,但是再細細翻閱,對於引領我再更深入的平埔族的生活,還真起了引導的效果。

------

要編一本這樣的書,想必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如何保留古畫原味,又可以吸引現代讀者的眼光,書裡的兩位小主角穿插其中的對話引導,其實很適合家長及老師陪著孩子一起讀。

因為,我總相信:在古老的故事前面,想必人人都能學得自己覺得最珍貴的東西,也必定有所收穫!

所以,看完這本圖誌之後,不知道你會不會和我一樣想再更深入認識平埔族?建議你可以到以下網站上,讓自己再「長」些知識囉!

認識平埔族
番社采風圖
小魯出版社編輯的話

2011-03-13

紙芝居兒童劇團「背著故事屋出走」全台巡演會*活動後記

1 意見

環台走透透的紙芝居兒童劇團,一行四個大女生,扛著大行李和紙芝居,終於來到了演出的第18站--凱風卡瑪兒童書店!



這一列火車,可是載著紙芝居一路前行的好伙伴呢!
想上車的小朋友,都上車了嗎?


故事要開始了,大家都坐好了嗎?搭著故事列車,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心,也一起走向故事的世界裡了嗎?


《愛畫畫的小彥》究竟畫了什麼呀?這一張又一張被塗得黑黑的圖畫紙裡,你看到了小彥心中的祕密了嗎?


《海裡我最大》裡的章魚,又耍寶又表演的模樣,逗得每個來聽故事的小臉蛋兒都笑得開心極了!咦?等等,是誰在拉章魚的腳?有機會看到紙芝居的演出,你就會知道究竟是誰在拉章魚的腳喔!



《背著蝸牛殼的毛毛蟲》是紙芝居的第一個出版品,陳晉卿老師希望小朋友也可以自己在家用紙芝居的方法講故事,因此設計了這麼一個縮小版的紙芝居故事卡--只要50元,就可以支持劇團,當天也獲得許多大、小朋友的喜愛!


原來紙芝居背後是這等的神秘模樣--把故事提寫在卡片後面!看到了之後,你想不想也自己來做一份紙芝居的故事卡片呀?


活動結束後,花蓮故事媽媽和家庭教育中心的老師們都好奇的問著更多關於紙芝居的點點滴滴,所以美麗又讓人開心的活動背後要付出的時間和氣力果然不少!


專心的看著故事演出,紙芝居兒童劇團誠心的希望她們能把故事帶進更多人的生活裡,雖然成員都還只是大學生,但是想要用故事服務社會的心,卻很堅定--花生姐姐、貢丸姐姐、西瓜姐姐、鬆餅姐姐(以上花名都是劇團指導老師的小女兒幫忙取的名字呢!)謝謝妳們囉!

還想看更多活動照片,請到這裡來。
洄瀾網的報導,請到這裡來。

2011-03-09

《孩子是什麼》願每個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者,都能重拾力量與感動

3 意見
這陣子,差不多是過去這半年,幾乎每天都被家裡頭的兩個小男生吵得喘不過氣。有時後,會覺得喘不過氣實在是客氣的說法了,心中想的其實是:幹嘛當初要生小孩找自己麻煩?同一時間,書店的經營,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每當和凱風媽嗎討論到書店的事情,面面相覷,心灰意冷時,總是想問:幹嘛當初要開這間書店?

初衷,是什麼?為什麼?還記得嗎?

如果答案是:為了孩子?那,進一步的問題會不會是,究竟《孩子是什麼?》

很少有一本繪本,能夠讓我跟凱風媽媽,都在讀了第一遍後,紅了眼眶、掉了眼淚。相信我,不是因為我們兩個都是多愁善感的人,也不是這本繪本有著一個悲傷的結局。相反的,作者溫柔地說了一些孩子的故事,訴說了一些孩子的樣貌,一些普通的,就像你我身邊孩子。

原來,紅了眼眶是因為,在喘不過氣又心灰意冷時,這本書帶著我們回到了初衷,找回了當初支持我們去做的力量--重新發現了《孩子是什麼》--而這正是我們這時候正缺少的暖暖地、溫柔的力量。

於是,我們又都讀了又讀這本繪本,發現家裡的兩個孩子,就跟這本書中的一樣,有著小小的手、腳、耳朵,住在這個大大的世界裡。一個是愛大哭的孩子、一個是愛吃棒棒糖當早餐的孩子。愛大哭的孩子不喜歡上學、愛吃棒棒糖的孩子,每天晚上都想聽重複的故事。



也發現書店裡來來去去好多孩子,也像這本書中的一樣,有著有著小小的手、腳、耳朵,住在這個大大的世界裡。有一些期待長大,有一些覺得長大好辛苦。有幾個喜歡穿會發光的鞋子、有幾個睡覺的時候一定要小黃狗陪。當然,有時也會出現書中說的磨人精、惹人煩的孩子,永遠不聽話,打翻弄亂書店裡的每一件東西。



「孩子就像海綿一樣,他們會把每件事情都吸進去:緊張、不好的想法,還有別人的恐懼。雖然他們好像忘記了,但是,那些事情偶而還是會浮現出來,可能就在看一本書的時候。」

相信這本繪本,能夠帶給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者--家人、老師、或是其他工作上每天接觸到孩子的人們--,一股溫柔的感動。每當喘不過氣又心灰意冷時,重新發現你身旁的孩子,找找看是不是也在這本書中。然後,重拾力量,提醒自己,勿忘初衷。

於是,每當又開始擔心書店就要關了,擔心未來小小孩長大會怎麼呢的時候,就記得書中說的吧:『「但是,現在又何必擔心呢?」小小孩正甜甜地睡著了呢。』

延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