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刻如印─迎親圖
談版畫藝術家林智信的創作
林智信,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出身務農家庭,從小就學會幫忙印紅龜粿的圖騰,也喜歡在廟會看道士刻木板、拓印符令,因此童年最常做的遊戲就是用木頭刻版印圖,拿到學校跟同學分享。到了中學階段,投考台南師範藝師科,師承木刻技法張老師,從此,開始他的版畫創作之路。
▲從林智信的版畫中可以看出他童年的回憶。
師專畢業後於國小任教,當時還未實行九年國教,想念國中就必須努力念書,一刻都不能鬆懈。身為國小美勞教師的林智信,希望以「美術教育」協助學生調劑考試壓力、滋潤心靈,所以在當時任教學校的校長大力支持下,他向日本訂閱〈美術文化〉、〈美術教育〉、〈版畫教育〉等月刊雜誌,豐富美術課堂的教學內涵,同時積極打破老舊的臨摹方式,改以著重啟發性、自由創造性的教學。此外,也加強兒童版畫的指導、推廣版畫教育。這樣的努力之下,讓他獲得全國第一屆美術教育特殊貢獻優良教師。
自小學教職退休後,林智信專心投入創作,至今已有160多件版畫作品。回顧其版畫題材大都是台灣鄉土風貌與生活環境,在他的刀法和線條下,栩栩如生的描繪50年代的台灣生活點滴,充分展現出他對土地的熱情。《迎親圖》是他在民國69年參觀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古禮迎親」展中,有感而發之作。該幅油印木刻版畫長達1046公分,不刻意的要求圖作比例的完美,粗細不一的刀刻筆觸,反而呈現樸實的風情,各人物的神情不盡相同,色塊鮮艷搶眼,彷彿鑼鼓喧鬧聲,從遠而近的到來。
林智信老師的版畫創作
▲國立歷史博物館曾展出林智信140多幅的版畫,並集結成冊。
版畫有不同的材料可使用,如石刻、木刻、磚刻、紙刻等等。林智信擅長木刻,在刻板中,他習慣先以草稿構圖,並注意畫面方向、人物的聚散、起伏、律動、遠近等視覺效果,然後再進行刻鑿。
最重要的刀法技巧無法用機器取代,唯有手工才能呈現每一刀不同的力量,力道的強弱與刻出來的粗細線條有關,都會影響畫面呈現,同時也要細心掌握每一部分的結構。他感嘆現在許多年輕人都無法持之以恆學習這項技巧,因木刻版畫實在是耗費太多的心力與體力。
板面刻製完成後,還要用顏色塗於板上拓印,如果要多色套印,就需製作多塊板,林智信曾說四種顏色的構圖當然就得製作成四塊版,甚至更多,但到了現代,一層又一層套印的功夫早就被電腦軟體所取代。
除此之外,考證的功夫亦不可少。在創作前,林智信都會去蒐集資料,以他最巨幅的《迎媽祖》為例,長達約25公尺的作品,從考證到完成作品,就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這幅版畫也獲得國內外一致好評。因此,一幅好的作品,不只是畫面構圖,更重要的是創作者傳承民俗文化的態度與精神。
▲每次翻閱林智信的作品,都會被他豐富的版畫色彩吸引住。
迎親圖(1982)
《迎親圖》於1982年完成,全圖長度1046公分,寬56公分,為完成作品,林智信考證清末民初,江南地區與昔日臺南的迎親禮俗,刻繪而成 (*參見附錄)。
▲歷史博物館出版《鄉音刻痕─林智信版畫展》內圖文。
從迎親圖首,林智信逐一呈現了:炮駕、迎親親家、龍旗、燈、大鑼、嗩吶、新郎、鼓吹陣、圓帳絳、媒婆、伴娘、新娘坐轎、扇、北管陣、嫁妝、盛、子孫桶、妝桶、迎親親家、迎親小弟。
炮駕〈有些寫為「炮架」〉,指的是儐相,負責接待賓客或陪伴新郎、新娘的人,現今多為新郎、新娘的好友。圖中龍旗寫著兩方聯姻姓氏,負責拿囍字燈與大鑼的人浩浩蕩蕩的走來,吹著嗩吶的樂手與新郎一前一後,鼓吹陣中有小銅鑼、胡琴、鈸、嗩吶等樂器,顯得熱鬧非凡。媒婆前面的圓帳絳繡上「百年好合」吉祥話,伴隨著龍鳳飛舞的圖騰,顯得喜氣洋洋。
再往後看,八人抬著新娘轎,伴娘在旁。繼之的北管陣帶領著擔禮盤的扛夫,禮盤上的嫁妝反映了台灣傳統,如:糖、米糕、棉被等等。特別的是子孫桶,它是用染紅的布包裹著尿桶、腰桶,布上寫著金銀滿桶、早生貴子。
隊伍中最後一位是新娘的弟弟,古禮中,他會提著燈籠,前往新郎家中點燈,象徵「添丁」,含有「早生貴子」的意思。
▲ 《烏龜娶親》電子書中所收錄的《迎親圖》
林智信是用版畫紀錄生活,一刻一鑿的《迎親圖》追敘民俗傳統與節慶鑼鼓交織的歲月,而鄭明進老師是一筆一畫《烏龜娶親》,呈現濃厚本土味和喜慶氣氛,兩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雖年過半百依然創作不輟,且同樣關注鄉土故事,《烏龜娶親》與《迎親圖》相得益彰。
附錄《迎親圖》作者後記
中華民族,素重禮儀,傳統婚禮,必循「六禮」進行,「迎親」一禮,「六禮」之一也。
中華民族,地大域廣,五族共和,禮俗大同小異,本圖「迎親」取法江南,時在民初。民前某些地區一般平民新郎於大禮時穿無補子外掛,戴無頂子紅纓帽,腳穿薄底鞋,內袍不拘顏色,袖窄長蓋過手臂,外掛以黑加紅,黑為主,新郎身披叉形紅彩綢,綢中央小綴花球,新郎坐轎、騎馬悉依地域而異。本圖中新郎呢帽,係光緒二十年後初見於上海:華北、中原新郎帽,左右各插金華一支﹝金華者,金花也﹞。
本省﹝台灣﹞迎親,隨時代而變,從古之「六禮」,簡化為「四禮」,再併為訂,迎二禮,閩粵移民大多從之。余居地臺南,昔日迎親隊為:炮駕,鼓吹陣,字姓提燈,轎前盤﹝一擔內盛鹿肉、菜燕﹞,新郎轎,媒婆轎,婆仔轎,新郎燈轎﹝男孩二人分坐二轎﹞,舉帳前轎─床前飾物﹝女孩屬龍,或蛇二人分坐二轎﹞,新娘花轎,嫁妝,小舅轎。以上除新娘花轎外,其他做轎均用暖轎﹝暖轎者,二人抬扛之軟轎也﹞。多用暖轎娶親為本省迎親隊一大特色,謹一併記述。
本圖為余參觀國立歷史博物館六十九年二月在台南市舉辦之「古禮迎親」為感而作。古制迎親,雖成陳跡,然古禮迎親對家族、社會以及倫理、儀節之莊嚴性,仍可為今日鏡。
圖成,愛書始末以誌。
台南歸仁林智信作壬戌﹝一九八二﹞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