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7

講故事給我聽,好嗎?



那天我沒有當班,在樓上處理店務,下樓來到櫃檯前,恰巧瞥見了母子三人的互動。
一對小兄妹的年紀大概都讀幼稚園吧,孩子央求媽媽講故事,媽媽要哥哥去拿故事書,小男孩隨意選了一本字多的繪本,媽媽照本宣科逐字逐句的唸著,沒有停頓、沒有語調、沒有表情,沒有看圖,也沒有看孩子一眼。唸到一半,妹妹跑開了,而哥哥只是坐在媽媽身邊,眼神的注意力卻早已移開。他望著我,我望著他,他的眼神透漏了一點無辜,還有無奈。


唸完了,拿回去。就像演講者在台上盯著稿子猛唸,沒有察覺台下聽眾的反應,冗長無聊且不知所云。

***

一樣也是母子三人,這次換成一對小姊妹,姊姊讀小學低年級,妹妹讀幼稚園大班。媽媽要姊姊帶著妹妹讀故事書,自己偷個閒自顧自地看著成人書。過一陣子,妹妹覺得無聊不想看了,便撒嬌地黏著媽媽吵著要講故事,媽媽好聲好氣的但勸不離妹妹,只好抱著她講故事給她聽。被要求懂事聽話的姊姊坐在別區,遠遠的望著媽媽和妹妹,眼神中充滿羨慕,望了一會兒,又低頭看著自己手上的故事書。

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對照著媽媽常在閒談中炫耀老大乖巧聽話、品學兼優、凡事都不需要她操心的得意,我覺得有點心酸,有點諷刺。

***

又到了週六上午,好幾個忠實小聽眾找到自己的位子,坐在橘黃椅子上,或坐在媽咪大腿上,或席地而坐,小朋友們差不多到齊了,十點半說故事時間準時開講囉!

有一個媽媽常帶著女兒來書店聽故事,每次聽完大姊姊們講故事,媽媽都會拿著這本故事書,用自己的方式再講一次給女兒聽,一樣的故事書,不一樣的人說故事,孩子一樣聽得津津有味。每次看到她們母女倆窩在書店後面的沙發上,享受千變萬化的故事內容和溫馨共處的快樂時光,女兒坐在媽媽懷裡呵呵的笑著,就覺得這真是一幅好幸福好可愛的畫面哪!

***

很多家長常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說:我也想講故事給孩子聽啊!可是每天工作這麼忙,回到家都累趴了,哪有時間和體力講故事啊?!
或者說:書店的故事姊姊講故事比較好聽,我又不會講故事,小孩不會喜歡聽的
或者說:我的小孩才幾個月大,又看不懂書,給寶寶玩具就好了...
或者說:我的小孩都上小學了,已經開始學認字,故事書的內容這麼簡單,他自己看就可以了。
或者說:你們有賣寶寶的有聲書嗎?這樣放給孩子聽,我就有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了
或者說:有沒有附CD或中英對照的繪本啊?這樣小朋友就可以學著自己講故事,還可以順便學英文。

其實,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重點不在於認識圖像/文字/顏色,也不在於理解內容或增長知識,更不在於騙小孩或打發時間,最重要的是『陪伴』,書只是一個媒介,藉由故事的內容來豐富親子相處的時間,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和對彼此的了解。

然而,『陪伴』是沒有年齡限制的,不會因為孩子長大了就不需要家人的陪伴,反而隨著年齡增長,思考隨著環境變得複雜,更需要家庭的力量當靠山,因為陪伴是支持、是聆聽、是分享、是「愛」的具體表現,帶給人安全感和心靈的滿足感,是再多的物質也彌補不了的。所以透過「共讀」,每天挪出一小段時間與孩子互動,藉由書當聊天的引子,從故事的內容延伸到日常生活我想家長並沒有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損失,反而因為參與了孩子的成長,而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體驗因此,把這個難能可貴且無法重來的機會拱手讓給別人或機器,實在是太可惜了!

當孩子的成長完全交由電視機、電腦、錄音機等機器為伴,重複接收著機械化的聲音(即便是人聲錄音)和聲光效果的刺激,孩子很多的學習是來自於模仿,習慣這樣單調的模式,久而久之說話的語彙和想像力自然有限。更重要的,孩子沒有人可以對話、可以交換想法,日積月累下來,孩子只會覺得爸媽都不了解他/她,而父母也會覺得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即使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即使知道彼此都愛著對方,代溝和衝突仍是層出不窮。

我想,身為一個孩子,絕對不會喜歡每天面對著一台會發出聲音,但不會回應的機器說話;就如同身為一個父母,絕對不會喜歡每天面對著一個只會在電腦前跟朋友聊天,但不會面對面與家人講話的孩子;或者當父母年歲已大,也絕對不會喜歡每天面對著收音機和電視機,而成年的孩子總是抱怨自己很忙。

當然鼓勵孩子看繪本、讀紙本書,不代表就完全排斥電子產品,只要不是長期單一的訊息接收來源,慎選適合的媒體、適時適量的使用,其實沒那麼嚴重,家長無須像隻驚弓之鳥過度反應,架起一座防護罩禁絕外界的所有誘惑。人總是要踏進社會的染缸,與其因為感到新鮮好玩而沉溺其中無法自拔,不如從小就多方接觸、多方嘗試,從經驗中養成對各種誘惑有判別是非及自我節制的能力。

***

工作忙碌、家事繁瑣嗎?可以跟孩子約定個時間,不一定要每天講故事,每週講一次也可以,只要家長不是虛應故事、敷衍了事,我相信孩子會很期待的。

沒有人天生會講故事,說故事高手也是從不斷的練習中才摸索出訣竅的,況且孩子喜歡爸媽的聲音和擁抱,更勝於說書人純熟的技巧。


孩子從幾個月大就可以開始接觸繪本了,剛開始會把書拿來丟、拿來啃、拿來撕,就像對待玩具一樣,這是孩子探索的方式,如果覺得書容易被弄壞很可惜,可以選擇「硬頁書」(艾瑞卡爾有一系列經典的作品),書頁比一般的厚,孩子比較好翻不容易撕破,啃咬起來也很有口感(寶寶正處於口腔期)。它的故事簡單、色彩飽和,爸爸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念故事,寶寶覺得好奇就會把注意力轉向書裡的圖片,如果中途爬走了或動來動去也沒關係,常常把書放在他/她的身邊,讓他/她習慣書的存在、自然地和書相處,再慢慢試著念故事給他/她聽,孩子就不會排斥看著書聽故事,慢慢他/她也會學習自己翻頁,指著書裡的圖畫發聲,對爸爸媽媽的話有所回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步調,不用太心急,等孩子準備好了,自然會給爸媽一個驚喜

講故事的用意並非為了學語言,為了達到功能性目的而閱讀,只會造成孩子對「閱讀」興趣缺缺,就好像填鴨知識般令人感到無聊。「學習」只是額外的收穫而已,重點在於『快樂』,不管是故事內容讓孩子感到快樂,還是和爸媽一起讀而感到快樂,只要孩子有興趣,就不該以「有用、有教育意義」的框架限制孩子的選書,況且大人未必知道孩子覺得有趣的「點」在哪裡,又何必用「對你好、為你好」的肥料扼殺孩子『喜歡閱讀』的苗呢?

有些繪本的文字簡單,但涵義卻很深長,不見得是孩子小小年紀就可以體會的,因為認得字並不代表懂得意思,這時就需要大人在旁邊協助解讀,甚至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給孩子聽,孩子或許才能領會;等到孩子大了,累積了一些見識,再重讀這本書,或許又有另一番體會和想法。

『講故事給我聽,好嗎?』
孩子渴望的眼神,爸爸媽媽,你們看到了嗎?

***

同場加映:每星期六上午10:30,歡迎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們一起來聽故事,這是免費的活動,不限年齡、不用先報名,陪伴最重要!也歡迎想跟更多孩子分享故事的大朋友們,來找我們聊聊,不限年齡、不限性別,有心最重要!

Facebook留言

站內留言 (0)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