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學會說話的孩子常會有一些口頭禪,這些口頭禪大多來自於身邊大人常使用的詞彙或語句,透過如此自然的生活化學習,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我只是不想》就是一本利用孩子的口頭禪為靈感所創作出來的書。大嘴巴的鱷魚寶寶被大家視為麻煩人物,因為他永遠靜不下來、有用不完的體力,面對大人的擔心和責罵,他都說:「我只是喜歡跳、跳、跳。」、「我只是好愛聽水聲」、「我只是…」。這些理由無法安撫大人的心,也因此,鱷魚寶寶常被長輩說成是沒禮貌的孩子。
突然有一天,鱷魚寶寶開始變得安靜起來,他會安靜的在房間看書、在石頭上發呆,平常最喜歡的跳跳遊戲都不玩了。大家好擔心,紛紛的詢問:「你怎麼了?」、「生病了嗎?」、「為什麼不開心?」
結果,鱷魚寶寶的回答跌破大家的眼鏡。他說:「我只是不想當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
為什麼要推薦這本書?
看完鱷魚寶寶的回答,有沒有讓你莞爾一笑的感覺。笑的是,孩子的回答如此直接,喜歡就是喜歡,不想就是不想,一點矯情做作都沒有,果然是屬於孩子才擁有的純真。但一方面心裡也熱熱的,因為,我能理解鱷魚寶寶說出那句話的委屈,畢竟沒有一個小孩喜歡被認為是不懂事的孩子。
我相信許多孩子能在這本書裡看到他們自己的影子。因為我在書店見過許多活潑、好動的孩子,他們就像鱷魚寶寶一樣,被大人認為沒有禮貌、不乖、調皮。他們沒有機會像鱷魚寶寶一樣,大聲的說出「我只是喜歡…」或「我只是不想…」,就被大人訓斥不要出聲,或者就直接被帶回家了。
在這一本書裡,鱷魚寶寶試著讓大人理解,也許孩子的調皮不是調皮,而是他們有他們認識世界、看事情的思維,不要認為孩子年紀小就沒有權力說出他們的想法,這樣只會扼殺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關係。
對大人來說,閱讀這本書有機會理解孩子的行為。鱷魚寶寶所表現出來的,其實就是這個世界裡每個孩子的縮影。透過這本書的提醒,讓我們重新理解每個孩子的不同,以及每個行為背後的意義,我相信沒有人願意當一個不懂事的孩子。
和孩子一同學習成長的作者爸爸
能夠這麼精準的用故事及圖象來描繪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孩子的行為這麼多、這麼複雜,如果沒有細心的觀察和體貼的了解,很容易就陷入對或錯的苛責裡,對大人、對孩子來說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
畫出這一本書的陳和凱既是繪本創作者,也是一位兩個孩子的爸爸。初次見到他,是去年他們一家四口到花蓮旅行,途中經過凱風卡瑪,順道過來拜訪。
陳和凱身上流露的是非常純樸自然的爸爸模樣,他會陪同大兒子一同找尋適合的書,也願意為小女兒在書店的角落講故事,和兩個孩子的關係十分親蜜自然。現在回想起當初他和孩子在書店的互動,難怪他能夠創造出深具小孩心理的作品。
陳和凱也在書末與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創作是來自與女兒對話的靈感。他從孩子身上學到「正視自己的想法、勇敢說出當下的感覺」。我也認為,學習和孩子一樣,直接而不拐彎抹角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包括孩子能真誠的說出「我喜歡你」、或是自然的反應「我肚子餓了,想要吃東西」。雖然看似小事,但是已經被許多規範限制住的我們,真要和孩子一樣如此率直、純直的表達,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看來,我們能和孩子學習的事還多著呢!
Facebook留言
站內留言 (0)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