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許多縣市地方政府都喜歡以繪本的形式紀錄地方老故事,或許是有某本好作品開了這個頭,各個地方也就是有了自己故鄉的故事繪本!花蓮縣政府繼去年的《林田山之旅》之後,今年一連推出兩本關於花蓮的故事--《石頭男孩》《龍眼樹的故鄉》。
許多人看了,都覺得喜歡。兩位作者-鍾易真和劉伯樂,跟大家分享創作的甘苦談之後,我們再回頭去看這兩本地方文化繪本,更覺得要把地方故事寫進書裡、畫進圖裡,劉伯樂老師說:「對於他們原本習慣自己可以毫無限制的創作來說,真是困難許多。」
▲作者鍾易真和劉伯樂。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追尋,這是一個有關於尋找的故事」,這是石頭男孩故事的第一句話。作者鍾易真首次自己嘗試創作文字故事,她說:伯樂老師曾經在多年前說,你自己口袋裡應該都有可以說的故事吧!所以一向只畫插圖的鍾易真老師,決定以她從小就熟悉的石頭故事做為她第一個文字故事。
很巧,「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棵樹,一棵生長在故鄉,思念在心裡的樹。」這是劉伯樂在《龍眼樹的故鄉》一書的開頭。這句話看起來跟鍾易真老師的文字很像吧!但這絕對是巧合,在創作前兩位插畫家根本沒討論過,自然而然就發生了這麼美妙的巧合。
▲繪本是孩子認識在地文化和歷史最好的媒介~作者鍾易真老師說故事
<石頭男孩>故事的想法從何而來?
原來,鍾易真老師由於自己的父親就是石頭的愛好者,因此畫起關於石頭的故事可說是信手拈來。畫中許多情節也來自父親與石頭長期的相處,包括在七星潭的海邊開始認識石頭、拿著空瓶子去撿石頭。生活的點滴轉化為故事的畫面,鍾易真老師認為這樣的經驗最容易帶孩子進入故事情節。
分享過程中,不少孩子都踴躍的指著圖片說:「這個石雕我在xx地方看過。」鍾易真老師得意的說:「我最喜歡小朋友指著這些圖片跟我說他們在哪裡看過!」鍾老師也鼓勵小朋友從生活中就地取材,從大自然裡找不用花錢的玩具,花蓮是石頭的故鄉,擁有這麼天然的資源我們真應該好好利用才對。
鍾易真老師也希望藉由這本書鼓勵花蓮的石雕者,能夠持續的為花蓮創作。當石雕藝術不光只是政令宣導的花蓮特色,而是孩子生活中息息相關的經驗時,這才是花蓮在地最真實的文化資源!
▲把自己在中興新村的生活故事轉化成為書中佐伯憲秀的童年生活~作者劉伯樂老師
<龍眼樹的故事>作者劉伯樂老師笑說自己是醜陃的台北人,但是因為開放的心態和創作態度,他認為從邊緣畫起花蓮的故事,保證一點也不含糊。
問他:如何捕捉花蓮的味道?日據時代的許多生活場景也大大不同了,舊時代的生活場景要如何呈現?
原來,從小在中興新村長大的劉伯樂老師在《龍眼樹的故鄉》融入許多自己小時候玩耍的畫面:抓蝴蝶、灌蟋蟀、在池塘邊抓小魚,即使不是花蓮在地人,卻同樣可以用圖畫的功力展現沒有地域限制的詮釋花蓮的老故事。
劉伯樂老師還說,他最常在畫面中藏線索,這些線索不見得跟故事情節有關,就像在《龍眼樹的故鄉》的故事內容看似繞著一棵龍眼樹的生長,絲毫不見敘述慶修院的故事。但是由於主題是慶修院,因此他就巧妙地把每一頁都搭配著慶修院不同季節的面貌,讓讀者可以自己從畫面去觀察,有更多細微的發現與樂趣。
▲聽著自己故鄉的故事,許多人也開始想:我可以怎麼說自己的故事呢?
聽完創作的故事,來年,花蓮文化局的故事繪本計畫仍將繼續進行,我們都開始期待新的花蓮的故事繪本囉!
Facebook留言
站內留言 (0)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