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5

一個沒有被遺忘的角落《青蛙小隊 蛙!挖!哇!》

今年剛到來不久,去年的腳步離的並不遠,對於八八水災的印象有點模糊卻又是那麼的深刻。

記得颱風那天,獨自與室友隻身在花蓮租任的小套房裡躲風避雨,風一陣陣的颳,雨也不停的拍打窗戶,每當強風一吹落,心頭也跟著一震,但與室友一同,總也讓我心安不少,因為至少我不是一個人。

趁著風雨間歇的空檔,我與室友撐著一把傘想到便利超商補充一些糧食,以及防止隨時停電時所需的蠟燭。街上撲滿許多的落葉、路樹盆栽東倒西歪,連便利超商外的電線桿也瀕臨傾倒,趕緊採購完便匆匆趕回家,好避免被又興起的強風給遇上了。

一夜過後,總算風平浪靜些,「呼~好加在這次的颱風還算平安」這是我閃過的第一個念頭,開啟電腦瀏覽幾則線上新聞,才驚覺這次的颱風在南台灣竟然造成如此大的災害啊!

「怎麼會這樣呢?台灣怎麼變得如此的脆弱不堪?不!應該不只是台灣,而是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真的好像越來越不勇健了。」

▲圖片拍攝自「青蛙挖蛙哇」

「八八水災林邊重建小隊-青蛙小隊
全世界第一支進入林邊火車站的徒手救災隊伍
由四方好漢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完美隊伍
與當地居民、公所、消防隊、國軍、重機大哥們
共同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為台灣的救災經驗留下歷史的紀錄」

動手!動手!從何下手?

爾後幾日的新聞,幾乎一刻不停歇的播放災區慘不忍睹的畫面,喜歡配電視吃飯的我最終都會沈重的把電視關掉,默默的吃完手中的那一碗麵。或許隨著電視媒體的大量播放,激起了台灣人民的愛心,捐款、贊助活動不斷,許多人更是把手中所擁有的物資一袋一箱的送往災區,期望能夠做點什麼。

「對啊!發生這樣的天災,許多人受災受苦,我一個人能做什麼?」我問我自己。

「捐錢好了!災後重建一定需要很多的錢,但是….比起那些捐萬把塊的人,我捐的數真的能幫到什麼嗎?而且這些錢真的能落到災民的手中嗎?」我試圖回答我自己,但反而拋出更多的問題出來。

應該有許多的人跟我問一樣的問題吧!《青蛙 蛙!挖!哇!》的作者楊雅婷是清華學院所成立的志工小青蛙隊的一員,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識的一群年輕人滿載著「想做點什麼事情」的熱情而匯聚在一起,以徒手徒步的方式在災區一同拋頭顱、撒熱血。

作者在撤出林邊災區後詳實的紀錄青蛙小隊的救災行動,「除了紀念這段經驗,希望能讓無法到災區的人感到安慰,讓到災區的人有個句點,讓將要去災區的人有些參考的資料。」看著書中的他們,全副武裝、灰頭土臉,臉上卻堆滿笑容的樣子,讓我也好想、好想一起捲起衣褲喔!

▲圖片拍攝自「青蛙挖蛙哇」

保護自己就是提昇團隊效率的那一分力量

「為什麼是青蛙小隊?哪裡來的青蛙啊?」剛看見這本書的時候,我納悶了一會兒。

原來,在災後翌日,清華學院辦公室立即成立竹蜻蜓工作隊,招募志工協助災後救援,報名的學生及各方人士多達一百五十位,隔天立即出動八十名志工,進入林邊與佳冬,這是災後第一個有組織的大學生志工團體進入災區。為了顧及自己的安全,每個人身著「青蛙裝」,就是從事漁塭工作者的必備裝備,整套連身的塑膠防水衣讓救災的人免於整日泡在淤泥當中,是相當重要的裝備,於是乎,青蛙小隊由此而來。


▲圖片拍攝自「青蛙挖蛙哇」

這讓我憶起在民國八十九年時,921大地震讓台灣各地滿目瘡痍,當時的我不過十七、八歲,除了跟著身為慈濟委員的爸媽上街頭四處勸募外,也跟著他們的腳步到台中參與名為「希望工程」的小學重建。

整車的志工裡頭就屬我年紀最稚嫩,許多叔叔、阿姨看見爸爸帶著我,都會摸著我的頭說:「很棒喔!這麼小就會想跟爸爸來做,但是等一下會很辛苦嘿!」懵懂的我,哪知道自己在工地裡能做些什麼。

下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發安全帽,看著大家毫不猶豫且快速的著好安全帽,我卻遲疑了好久,十七、八歲是個重視表面的年紀,況且早上才精心打理好的頭髮,怎麼能被安全帽壓扁呢?

「哎呀~大家都在忙著做事,沒有人會注意你的頭髮啦!」經過我身旁的阿姨注意到我的在意。

「嘿壓~大家來都在爭取時間幫忙,你要顧好自己,不要倒過來要我們照顧你耶!」一旁附和的叔叔直接把安全帽壓在我的頭上。

的確是,每一分的人力都是相當寶貴的,尤其在環境惡劣的狀況下,自我的保護是相當重要的,就像書中所述:「隊伍不求快,只求安全。」

「災區。沒你們想的那麼簡單」--重整資源的力量
重要的自我防護措施做好之後,再來就是要清楚的知道工作目標及作法,才不會亂槍打鳥、漫無目的傻傻的做。

青蛙小隊也曾在救災的起初受到當地居民嚴厲的指責,在工作紀錄中曾經有這麼一段紀錄:
當天進駐仁和國小,第一個行動就被鄭大哥(林邊鄉的受災戶,卻為了鄉民挺身而出,協助指揮志工做清理工作)制止,因為我們沒有計畫行事,天真的想把操場的淤泥清乾淨。」身為災民的鄭大哥卻表示:「你們的熱情我懂,今天是第一天,你們熱情無處發洩,我們在災區七天了,熱情都被麼掉了,災區的環境不是你們想的這麼簡單,雖然軍事管理太不人性,但是不得不這樣。這裡太亂了,沒有計畫是辦不了事情的。在災區不要問要做什麼,要想自己能做什麼,怎樣做比較好,有事情就去做。」

災區的凌亂絕對是可想而知的,當每個人都想照著自己的方法做的時候,只會讓重建的腳步七零八落,就像在書店裡,面對一盒益智遊戲,每個小朋友都想要動手操作解題,不但沒辦法解題,反而弄亂的棋盤也傷了大夥的和氣,更何況在災區,每個人的初衷都是好的,這樣的善念如何不被浪費呢?

行動支持擊出最響亮的掌聲
或許現在的南台灣已經漸漸恢復了往日的寧靜,災區凌亂不堪的景象也已拓印在書中照片之一,曾經在這裡共同度過間新的重建之路,留下來的除了是與隊友互信、互助的革命情感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是能夠有系統的做整個重建之路的檢討與紀錄,讓自己有所斬獲,也指引了未來可能投入相關服務的人有個明確的方向,實在是一個集感性與理性於一身的文字紀錄。

就像青蛙小隊的隊友波波說到的:「現在我又回到職場,一樣看到災區畫面我會想哭,看到流離失所的人們我會想掉淚,但我心理很踏實!我沒有多出來的遺憾…,我的回憶還深陷在那熱血泥沼!」

本書所得將全數捐作賑災重建之用,雖然我無法挺進災區一同拋頭顱、撒熱血,但付出的形式不拘,我想這是我能給予的最大的掌聲。

Facebook留言

站內留言 (0)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