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開啟了一段看似饒富哲理和智慧的對話
喂喂麵:「妳覺得月亮是什麼味道?」
妮妮醬:「我並不會想要吃月亮啊!」
喂喂麵:「可是我會想要吃耶!」
妮妮醬:「可是月亮不能吃啊!」
喂喂麵:「妳怎麼知道月亮不能吃,我就很想知道月亮吃起來是什麼味道。」
上述看似沒有結論的對話,是妮妮醬和喂喂麵看完新書《月亮是什麼味道?》的討論。這樣的對話也有可能存在於大人和小孩之間,大人就像是妮妮醬的角色,覺得不實際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所以根本沒辦法討論;而小孩就像對話裡喂喂麵的角色,饒富想像力的頭腦將一大片一大片寬廣的世界開展在他們眼前。
小朋友講故事給大人聽
又大又圓的月亮掛在天邊,看起來好可口,月亮到底是什麼味道?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小烏龜努力地爬到山頂上,還是搆不著月亮,於是又找來了大象、長頸鹿、斑馬……一起疊羅漢,努力接近月亮!
故事線條的發展非常清楚簡單,完全是一本小孩自己看圖就可以理解的故事。小孩的眼睛裡在一幅幅的圖象裡看到在舊有的東西上面不斷增加新的,他們自身累積的讀故事經驗就能預測後面故事的發展。
我觀察一位五歲的小女孩在翻這本書,她翻了2次之後我問她可不可以說這本故事給我聽。她說好,於是她說:「有一隻烏龜想要吃月亮,但牠拿不到,牠找大象來,結果還是拿不到,又找長頸鹿、斑馬、獅子、狐狸、猴子、小老鼠,最後就吃到了。」
她說的故事內容和書裡完全相符,讓我非常佩服作者麥克.格雷涅茨寫故事的功力,而且她唸完故事後都沒有問我關於:「月亮到底可不可以吃」的問題,讓我小小的失落了一下,深深思考自己是不是因為已經被某種標準框住了,才會失去孩童般的純真。
從生活中取材,故事俯拾即是
我覺得好看的故事不只侷限在書裡,生活裡也有好多值得互相分享的故事。我想起楊茂秀教授在新書座談會時分享的:「很多故事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每次他遇到聽眾問:「這個故事是真的假的?」他說:「故事就是故事啊!是真的,也是假的。」
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如果我們只一直在意現實面的可能,完全不相信故事情節的發展,那就無法融入故事情節裡,享受想像的樂趣和無限的可能。所以我也開始放下心中的成見,恣意的享受一下「月亮在我嘴裡的味道」。
下次如果你的孩子蹦出什麼讓你覺得「不是問題的問題」,請先不要把與他對話的那扇窗關起來,因為有機會換他跟你分享他的想法、聽他說他腦袋裡的故事,我光用想的就覺得是一件有趣的事,你一定要好好品嚐!
Facebook留言
站內留言 (0)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