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3

新書*《月夜仙蹤》以想像力擁抱傳統

跟著月亮,追尋生命的勇氣--Where the Mountain Meets the Moon

《月夜仙蹤》2010年美國紐伯瑞文學奬銀奬,作者林佩思是在美華人第二代--以從小有意無意接觸的中國傳統故事及神話為藍本所寫作的冒險故事,除了讓讀者充滿了閱讀的樂趣之外,還很有「古籍新讀」的新鮮感。

故事是以月下老人和其智慧之語做為冒險旅程的終點,故事女主角敏俐(敏捷俐落)從窮困的家鄉無果山出發,希望為家裡及村莊尋找生命的奇蹟,讓所有人早日脫離貧窮的生活。

一路上她與一隻不會飛的龍互相作伴,龍也想去找月下老人,問問怎麼才能讓自己變成一隻會飛的龍。敏俐與龍當然也就一路相依協助,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幾經波折,終於找到了月下老人,但月下老人只肯協助解決一個問題,站在月下老人腳邊的敏俐,該怎麼辦呢?

「作者林佩思也是個勇敢的女生吧!」,在看完小說後,我不禁這麼猜想著......。

而對於此書要在臺灣出版,林佩思也在書裡放了一篇文字,想與讀者溝通。

作者的話--寫給臺灣讀者的一封信

月夜仙蹤的創作背景

雖然我的成長非常美國,根依然不變。......很高興可以在臺灣買到自己的書,因為我就是在那裡找到了創作這個故事的勇氣。如同您們在後記所讀到的--我,很不幸的,將童年的大部份時光花在抗拒父母教授傳統的心力上;直到年紀漸長,才明白自己失去了什麼。我再次對童年所讀的中國故事和神話感到興趣;一個新故事的靈感,就從那些填滿我腦袋的神話中誕生了。


改寫傳統故事及神話的擔憂

一開始,我擔心自己身為一個美國化的亞洲人,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沒有權利重新詮釋這些民間傳說。

但在臺灣旅行時,一看到寺廟裡的祭品並非只是傳統的紙錢,而是紙電腦、iPod,甚至假美金,這讓我相當驚訝。我這才明白,臺灣人讓他們的傳統與時俱進。傳統可以漸漸發展成適合現代社會的模式,或許正因如此,它們才依舊這麼活躍。亞洲文化的特質一如我們眼中的竹子--強壯且柔韌--而我的這番小改寫呢,從壞處想,毫無惡意;從好處想,是一株新芽。


以想像力擁抱傳統

看完林佩思對於改寫傳統故事的詮釋,讓人有種放心的感覺--原來不是為了說教。在我讀完之後,總覺得像是為了透過書寫傳統故事的新樣貌,讓作者自己更加理解另一種文化,而這個文化又還是父母親從小浸淫的文化呢!

但想像力與傳統故事的精神,如何平衡?

林佩思在書裡藉由女主角的冒險歷程把我們所熟知的許多傳統故事裡的人物:如月下老人、吳剛、貪官惡吏、貧民百姓......都放在了一起;而這些人物所隱含的個性精神,也透過一個個額外由說書人說出的故事,一一呈現。

對於我這個已經習慣用傳統的方法認識月下老人......等人物來說,初看林佩思的改編,還真覺得有些不習慣。但再看第二遍,卻又會被故事裡的冒險情節及人物心境上的刻畫所吸引,因此似乎就在閱讀之中也就逐漸把傳統人物的樣貌與小說裡的樣貌,自動做了區隔。

不知道孩子們讀起來,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感覺?

這也讓我想到這幾年的閱讀推廣中,許多專家疾呼閱讀傳統的重要性。傳統故事裡,總是有許多寓意及教育精神要傳達,而這或許也是許多孩子不願讀傳統故事的原因之一。

透過改編的故事,讓保留傳統故事精神的新故事,或許會讓不願意讀傳統故事的孩子,開了另外一扇閱讀的窗口。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願意在林佩思的月夜仙蹤裡,找到閱讀傳統故事的動機與想像?

------

作者林佩思的個人網站:www.gracelin.com

Facebook留言

站內留言 ( 1 意見 )

  1. Dear凱風媽媽:
    多年不見,只知道妳在美崙有了家兒童書店,卻是到今晚才偶然在網路上撞見凱風卡瑪的網站,下次回花蓮,一定要帶著我兒子去造訪!
    by欣欣

    回覆刪除